TDM最主要的用途是為單個患者設計給藥方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一)需考慮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藥物
目前臨床可監測藥物的品種約為常用藥物的1/10,實際工作中較常測定的藥物有慶大霉素、萬古霉素、環孢素、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丙戊酸、鋰鹽、地高辛、洋地黃毒苷、利多卡因、甲氨蝶呤、茶堿等。
1.治療指數低、安全范圍窄,毒性反應強的藥物如地高辛、茶堿、環孢素、甲氨蝶呤等。
2.藥代動力學個體差異大的藥物特別是由于遺傳因素導致藥物代謝速率明顯差異的情況,同一劑量不同患者可出現有效、無效、中毒等不同反應,血藥濃度水平相差很大。如苯妥英鈉、普魯卡因胺、三環類藥物。
3.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的藥物 當體內藥物代謝酶或轉運載體處于飽和狀態時,劑量稍有增加,血藥濃度便急劇上升,極易產生中毒癥狀。如苯妥英鈉、茶堿等。
4.患心、肝、腎和胃腸道等臟器疾病時使用的藥物 如患有肝病時使用在肝代謝的利多卡因、茶堿等藥物;當腎功能受損患者,需使用由腎臟排泄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藥物。
5.為預防慢性病發作需長期使用的藥物 如長期使用的藥物,依從性差,患者常不按醫囑用藥;或長期使用產生耐藥性的藥物;或能誘導或抑制肝藥酶活性引起藥效降低或升高等藥效變化,但又缺乏及時、明顯、易觀察的治療終點或能預知療效的臨床指標,不易快速判斷療效的藥物,如茶堿、抗癲癇藥、抗心律失常藥等。
6.治療濃度與中毒濃度很接近的藥物這些藥物的毒性反應與疾病癥狀相似,即使懷疑患者藥物中毒,臨床上也不易明辨是因給藥劑量不足,還是因過量中毒。如地高辛可用于控制心律失常,但藥物過量也可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鈉中毒引起的抽搐與癲癇發作癥狀不易區別。
7.產生不良相互作用、影響藥物療效的合并用藥。
8.常規劑量下出現毒性反應的藥物此時使用TDM可為用藥過量中毒以及醫療事故提供法律依據等。
(二)不必進行TDM的藥物
并非所有藥物都需要開展TDM,下面情況就不必進行TDM。
1.有客觀而簡便地觀察其作用指標的藥物如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生化檢測指標即可判斷療效的藥物,如降壓藥、降糖藥等,通過確定的臨床信息如血壓、血糖就可給出判斷,則不必進行TDM??傊玫呐R床指標總是優于血藥濃度監測。
2.有效血藥濃度范圍大、毒性小的藥物這些藥物是不需要進行給藥方案個體化的。
3.短期服用、局部使用或不易吸收進入體內的藥物。
(三)給藥方案個體化的實施
給藥方案個體化的程序為:
1.患者經檢查已明確診斷,并確定所用的藥物后,臨床醫師與實驗室人員一起制訂藥物的試驗劑量和給藥時間間隔,即確定給藥方案。
2.根據所用的藥代動力學參數計算程序要求,給藥后按一定時間采集適當次數的血標本,測定血藥濃度,求出有關的藥代動力學參數,同時觀察臨床的療效。
3.根據求得的個體藥代動力學參數與臨床觀察情況調整用藥劑量,得到適合個體的用藥劑量。
初始給藥方案的設計是試探性的,以平均劑量為依據。有時根據患者的某些生理、病理特性,按照簡單經驗公式估算劑量。如地高辛維持劑量的估算,需將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身高、血清肌酐清除率等代入公式計算劑量。這種初始方案不一定得到合適的血藥濃度,也不可能保證獲得最佳的療效,因此需在此基礎上進行TDM,根據個體藥代動力學參數及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給藥方案,最終達到較合適的個體化方案。實際上個體化給藥方案過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需實驗人員及臨床醫師的密切配合,方可保證得到正確的數據,作出正確的解釋及判斷,最終才能達到正確的調整。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檢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