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仿制到創新,中國醫藥行業轉型突破口在哪?
發布時間:2019-10-15

從一致性評價,再到4+7,仿制藥不掙錢,創新賽道擁擠開始成為行業現象,隨著醫藥行業不斷加速洗牌和提升,未來藥企要開始明確自己的定位,抓緊尋找全面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藥價不斷降低,大批仿制藥將被淘汰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仿制藥大國,近兩年開啟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則被業內人士稱為補“歷史欠賬”,而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從而達到原研水平的藥品才能入圍國家帶量采購品種。在今年9月,4+7帶量采購上演。其中標產品價格與聯盟地區2018年采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9%。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出意外,今年年底4+7可能還將嘗試探索擴品種,屆時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更大而未來隨著4+7對整個產業的持續影響,未來仿制藥長期價格或仍將快速向下,一部分沒有競爭力的仿制藥必將被藥企淘汰。
在這一背景下,仿制藥的“高毛利”時代即將結束,沒有技術壁壘的普通仿制藥將逐步回歸制造業利潤水平,而創新藥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業內人士表示首仿、難仿、改良型新藥以及能夠在技術上有所突破的仿制藥將在市場上有更強的競爭力,產品線強,具備持續創新能力、有能力做增量的公司會被資本市場看好。
創新成必然趨勢,賽道擁堵加劇
放眼全球醫藥研發領域,“中國”是決不能忽視的關鍵詞,中國這些年在醫藥研發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全球醫藥市場增速加快,新興市場領軍新的增長;國內外藥審提速,中國企業迅速跟進FDA新批藥物;國際多中心臨床加快推開,國內制藥巨頭持續加碼藥物研發投入,中國已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新藥研發國。值得注意的是,眾多藥企加碼研發創新藥同時也加劇了賽道的擁堵。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已知仍有在研PD-(L)1產品的企業有100多家,其中包括復宏漢霖、百濟神州等知名創新藥企。實際上不止賽道擁堵,研發也過于趨同。未來兩年預計將會有10余款PD-(L)1抗體在國內獲批或是申請上市,拿研發火熱的PD-1來說,目前已經批了三家,后面還有30多家排隊。
仿制藥不掙錢,創新賽道擁擠。因此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應當放寬對創新的認識,在創新道路上,并不一定要研發出新藥才叫創新。其實銷售的升級、網絡的健全,包括仿制藥本身的創新也是創新?,F下,藥企關鍵比拼的還是內力,誰能更快、更好的做出來,再推廣出去,這比選擇賽道更重要。
藥企紛紛“跨界”尋求突破
隨著4+7不斷施行,大批仿制藥被淘汰,但新藥研發耗時長且過于趨同,也讓不少藥企開始尋找其它的轉型之路。如此時正處于黃金時代的中國化妝品市場,就引起了很多謀求轉型藥企的關注與嘗試。早在2008年,云南白藥就斥資6000多萬全資收購了三家制藥公司,正式進軍日化領域,并且推出牙膏、洗護、面膜等產品。而其2005年推出的產品云南白藥牙膏已經成為撐起公司業績半邊天的明星產品,市場份額約達18.1%,居全國第二。同仁堂則在2005年與香港同興集團合資成立了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經過近5年積累于2009年正式推出了麗顏坊、同仁草本和伊妝三個系列的化妝品。
益盛藥業2015年宣布進入化妝品領域,以美容院為主要渠道;滇紅藥業創始人周家礽創立的云南群優生物科技推出了三大洗護品牌;華熙生物推出了故宮口紅和故宮美人面膜。到現在,各大藥企的“跨界”動作仍在繼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相較于傳統醫藥行業,化妝品行業在風險和毛利率上都顯得更占優勢。但由于中國美妝市場普遍起步比較晚,目前甚至可以說處于一個被國外大牌壟斷的畸形狀態中。而且化妝品的技術研發與營銷不同于傳統醫藥,這條“跨界”之路可能還要經過一段艱難漫長的發展階段。
目前中國的醫藥市場已形成‘跨國藥企變革,傳統藥企謀求轉型,新銳藥企迅速崛起’的競爭格局,三類藥企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未來發展路徑。但在國家出臺一系列鼓勵藥品創新的政策,加大對創新藥的支持力度的情況下,創新藥研發仍會是極大的發展機遇。但除增強創新藥業務外,藥企開展多元化經營,進行業務板塊的縱向拓展,實現多元化布局,也會是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的有效手段。